摘要:
【体制内外对房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文章分析了体制内外对房价的影响,尤其是公积金缴存比例的差异。通过具体数据展示了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活跃度和住房市场上的巨大反差,并讨论了民营经济对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

正文:
文/子木
最近收到一份关于各城市公积金年报的数据,数据展示了“体制内”缴存人数的占比。这个占比对买房和做生意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给大家讲讲。
先来看一张图:苏州、常州、杭州、东莞、无锡、深圳、佛山等地的公积金缴存体制占比都在20%以下;而榆林、哈尔滨、烟台、太原、徐州、襄阳、洛阳、唐山等地则都在60%以上。这两类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一边是沿海发达地区,另一边是内地欠发达地区。从数据上看,公积金缴存的体制内占比与经济活跃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实道理很简单:2023年我国缴纳公积金的人口占比约为12.81%,全国仅有1.75亿人口在缴纳公积金。能够缴存公积金的人,已经算得上中产了。其中,私营企业的公积金缴存占比约为38.56%,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比在27.71%左右,国有企业的占比在17.5%左右。整体来看,体制内的公积金缴存占比高达45.21%,而体制外的占比则仅有38.56%。
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甘肃省临夏市,2023年体制内公积金缴存人口占比高达97.77%,这意味着民营经济几乎不存在了。临夏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但如今经济和财政收入不断下滑。今年一季度,临夏的财政收入下滑至甘肃省末位,很多地方依旧贫困。相比之下,兰州的体制内公积金缴存比例最低,为71.15%,但依然是全省经济的中流砥柱。
小编点评:
体制内外对房价的影响确实很大,尤其是在公积金缴存比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体制内占比高的地方,经济活跃度普遍较低,这往往导致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甚至需要借债支付体制内人员的工资。长此以往,经济发展陷入死循环,房价也随之下滑。相反,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市场活力强,经济基础厚实,房价相对稳定,甚至在经济复苏时能够率先反弹。这种经济模式的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愿意考入体制内,享受稳定的工资和福利。虽然体制内能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稳定等,但经济的发展仍需仰赖体制外的活力。未来,各地应平衡体制内外的发展,扶持民营企业,激发市场活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