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降息降准和调整房地产需求限制政策的预期渐渐升温。我们应进一步认清当前的房地产政策。
当前,降息降准和调整房地产需求限制政策的预期渐渐升温。我们应进一步认清当前的房地产政策。
从房改到2007年,制度的创建。2007年以前,房地产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创建制度,即推进住房商品化,发展住房信贷市场,确立政府占据核心位置的建设用地供应体系,推广招拍挂的游戏规则,推进实物保障为主的住房安居工程。政策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商品化的住房供给体系。从房屋的稀缺起步,制度创建之后,行业开始了约15年的高速发展。
2008年到2013年,承载太多社会矛盾,政策在彷徨中调整。2008年以后,房价上涨过快和媒体过度关注,使得行业承载了过多的社会矛盾。政策的主线是暂时限制增量需求以避免房价大幅上涨。但补丁式、需求端的限制政策,并没有改变行业运行的大格局,却引发不少争议。房地产企业业绩整体持续提升。但不明朗的政策环境,逐渐损害房地产股的估值。
2014年起,房地产市场的两大重要信号及社会关注度下降。2014年起,中国的住房商品化地理扩张浪潮基本结束了,三四线城市出现了长时间的房价下降;房屋新开工持续增长的趋势结束了,新开工和投资热情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我们认为,这不是2008-2013 年房地产调控的结果,而是代际更替,住房自有率上升后出现的正常信号。社会信息传播,逐渐变为互动和个性化的新媒体传播,人们不再过度关注房价上涨幅度,传统媒体不再占据话语权,政策面临舆论压力正在减退。
新政策目标和新行业表现。我们认为,政策的总量目标是熨平周期和拉长景气,这就需要持续刺激楼市去化,但也要限制开发企业再投资意愿。政策的结构性目标是追求区域再平衡,从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带。在此政策背景下,我们判断市场会长期保持价稳量增格局。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时间并不确定的风险;2015年销售旺季来临晚于预期(3月中旬)的风险。
中国楼市仍然是政策市,看好2015年上半年地产股表现。我们认为,现在的政策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的长期有效解决办法,既能有效避免销售去化风险,又可以部分解决供给过大和区域不平衡问题,行业可持续性明显提升。相比下半年,我们认为近期政策更为密集,销售超预期可能性更大。我们判断,2015年时地产行业运行可能多方面超越市场预期的半年。
相关阅读
2015年2月4日,央行(PBOC)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RRR)0.5个百分点至19.5%。2014年央行曾两次定向降准,此次降准于2月5日正式实施,农村及小型银行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自2012年5月以来央行首次全面降准。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国区主管、执行董事陈仲伟对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分析,从宏观角度来看,此次降准源于近几个月疲软的经济指标。去年的降息理论上可降低融资成本,而降准则能通过释放更多的流动资金进入市场更直接地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次降准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房地产市场氛围有望进一步好转,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住宅市场将会因此而获益。
降准以后,中国19.5%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依然接近史上高位,而5.6%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其它主要国家相比也处于高位。我们相信,如有需要,中国政府仍然有空间运用宏观调控措施来避免经济硬着陆。
住宅市场将会是大受益者。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政策松绑之后,住宅交易量在第四季度出现明显回升,这种回暖的势头在几个需求较为旺盛的主要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房天下公布的数据,2015年1月,房价终于迎来8个月以来的首次增长,世邦魏理仕相信不断宽松的政策环境将使得住宅市场在未来几个季度进一步复苏。
在降息降准等政策的刺激下,预计2015年的中国GDP增长将可达到7%左右。稳定的经济预期,将有助于促进公司业务扩张和零售增长,从而带动对写字楼和零售物业的需求。尽管如此,短期内供应过剩的局面仍会令到写字楼和零售物业的租金涨幅受到制约。
充沛的流动资金及利率的下调(去年11月一轮降息,未来几个月仍有可能再次降息)皆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回暖。但我们相信投资者应会继续关注供需相对均衡的一线城市。
2013年初开始,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房地产市场,如今得益于市场氛围回暖以及日益宽松的政策,这个问题将有所缓解。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